成语详解

靡靡之音

mǐ mǐ zhī yīn

释义

原指柔弱、颓废的音乐。现多指淫靡、不健康的音乐或文艺作品。

出处

为之歌《郑》,曰:‘美哉!其细已甚,民弗堪也。是其先亡乎!’为之歌《齐》,曰:‘美哉!泱泱乎!大风也哉!表东海者,其大公乎!国未可量也。’为之歌《豳》,曰:‘美哉!荡乎!乐而不淫,其周公之东乎!’为之歌《秦》,曰:‘此之谓夏声。夫能夏则大,大之至也,其周之旧乎!’为之歌《魏》,曰:‘美哉!沨沨乎!大而婉,险而易行,以德辅此,则明主也。’为之歌《唐》,曰:‘思深哉!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!不然,何忧之远也?非令德之后,谁能若是?’为之歌《陈》,曰:‘国无主,其能久乎?’自《郐》以下无讥焉。为之歌《小雅》,曰:‘美哉!思而不贰,怨而不言,其周德之衰乎?犹有先王之遗民焉。’为之歌《大雅》,曰:‘广哉!熙熙乎!曲而有直体,其文王之德乎?’为之歌《颂》,曰:‘至矣哉!直而不倨,曲而不屈,迩而不逼,远而不携,迁而不淫,复而不厌,哀而不愁,乐而不荒,用而不匮,广而不宣,施而不费,取而不贪,处而不底,行而不流。五声和,八风平。节有度,守有序,盛德之所同也。’见舞《象箾》《南籥》者,曰:‘美哉!犹有憾。’见舞《大武》者,曰:‘美哉!周之盛也,其若此乎!’见舞《韶濩》者,曰:‘圣人之弘也,而犹有惭德,圣人之难也。’见舞《大夏》者,曰:‘美哉!勤而不德,非禹,其谁能修之?’见舞《韶箾》者,曰:‘德至矣哉!大矣!如天之无不帱也,如地之无不载也。虽甚盛德,其蔑以加于此矣,观止矣。若有他乐,吾不敢请已。’

—— 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

(季札)听了《郑风》的音乐,说:‘美啊!但过于细弱了,百姓受不了。这大概是先亡国的音乐吧!’听了《齐风》的音乐,说:‘美啊!宏大啊!是大国的音乐啊!作为东海的表率,大概是太公吧!国家的前途不可限量。’听了《豳风》的音乐,说:‘美啊!坦荡啊!欢乐而不放纵,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音乐吧!’听了《秦风》的音乐,说:‘这就叫做夏声。能夏就能大,大到极点了,大概是周朝的旧乐吧!’听了《魏风》的音乐,说:‘美啊!轻飘啊!宏大而委婉,艰险而易行,用德行来辅助,就是明主了。’听了《唐风》的音乐,说:‘思虑深远啊!大概有陶唐氏的遗民吧!不然,为什么忧思这么深远呢?不是有美德的后代,谁能这样?’听了《陈风》的音乐,说:‘国家没有君主,能长久吗?’从《郐风》以下就没有评论了。听了《小雅》的音乐,说:‘美啊!思虑而不背叛,怨恨而不言说,大概是周德衰微时的音乐吧?还有先王的遗民在。’听了《大雅》的音乐,说:‘广大啊!和乐啊!曲折而有刚直的体式,大概是文王的德行吧?’听了《颂》的音乐,说:‘到极点了!刚直而不傲慢,曲折而不屈服,亲近而不逼迫,疏远而不离心,变化而不放纵,反复而不厌倦,哀伤而不忧愁,欢乐而不荒淫,使用而不匮乏,广大而不宣扬,施与而不浪费,获取而不贪婪,安处而不停滞,行动而不流荡。五声和谐,八风协调。节奏有度,守序有序,这是盛德所共有的。’看到跳《象箾》《南籥》舞的人,说:‘美啊!还有遗憾。’看到跳《大武》舞的人,说:‘美啊!周朝的兴盛,大概就是这样吧!’看到跳《韶濩》舞的人,说:‘圣人的伟大啊!还有惭愧的德行,圣人的难处啊。’看到跳《大夏》舞的人,说:‘美啊!勤劳而不自以为德,不是禹,谁能做到这样?’看到跳《韶箾》舞的人,说:‘德行到极点了!伟大啊!像天那样无所不覆盖,像地那样无所不承载。即使有再大的德行,也无法超过这个了,看到这里就够了。如果还有其他音乐,我不敢再请求了。’

例句

在现代社会,我们应该抵制那些靡靡之音,多听一些积极向上的音乐。

他的作品充满了靡靡之音,不适合青少年阅读。

提示

  1. 使用时要注意区分音乐的品质,避免误用

分类

句法: 宾语
色彩: 贬义
结构: 偏正式

近义词

靡靡之音成语

暂无相关内容

该成语暂未收录谜语或故事,我们会持续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