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道兴盛
shī dào xīng shèng
释义
师道:指师长的教导和师长的地位;兴盛:兴旺发达。形容师长的教导受到尊重,教育事业兴旺发达。
出处
"及至中兴,光武爱好经术,未及下车,而先访儒雅,采求阙文,补缀漏逸。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,遁逃林薮。自是莫不抱负坟策,云会京师,范升、陈元、郑兴、杜林、卫宏、刘昆、桓荣之徒,继踵而集。于是立《五经》博士,各以家法教授,《易》有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,《尚书》欧阳、大小夏侯,《诗》齐、鲁、韩,《礼》大小戴,《春秋》严、颜,凡十四博士,太常差次总领焉。建武五年,乃修起太学,稽式古典,笾豆干戚之容,备之于列,服方领习矩步者,委它乎其中。中元元年,初建三雍。明帝即位,亲行其礼。天子始冠通天,衣日月,备法物之驾,盛清道之仪,坐明堂而朝群后,登灵台以望云物,袒割辟雍之上,尊养三老五更。飨射礼毕,帝正坐自讲,诸儒执经问难于前,冠带缙绅之人,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。其后复为功臣子孙、四姓末属别立校舍,搜选高能以受其业,自期门羽林之士,悉令通《孝经》章句,匈奴亦遣子入学。济济乎,洋洋乎,盛于永平矣!"
—— 《后汉书·儒林传序》
到了光武帝中兴汉室,他爱好经学,还未下车,就先访问儒雅之士,搜集散佚的文献,修补遗漏。在此之前,四方的学者大多怀揣图书,逃往山林。从此以后,没有人不带着古籍,云集京城,范升、陈元、郑兴、杜林、卫宏、刘昆、桓荣等人,相继而来。于是设立了《五经》博士,各自按照家法教授,《易经》有施、孟、梁丘、京氏,《尚书》有欧阳、大小夏侯,《诗经》有齐、鲁、韩,《礼》有大小戴,《春秋》有严、颜,共十四博士,由太常按次序统领。建武五年,开始修建太学,按照古代的典章制度,笾豆干戚的礼仪,都一一陈列,穿着方领衣服、学习规矩步伐的人,在其中行走。中元元年,初次建立三雍。明帝即位后,亲自举行礼仪。天子开始戴通天冠,穿日月衣服,准备法驾,盛大的清道仪式,坐在明堂接受群臣朝拜,登上灵台观望云气,在辟雍之上袒露臂膀割牲,尊养三老五更。飨射礼结束后,皇帝正坐亲自讲解,儒生们拿着经书在前面提问,穿着冠带缙绅的人,围绕桥门观看听讲的数以亿计。后来又为功臣子孙、四姓末属另立校舍,选拔高才来教授他们,从期门羽林的士兵,都让他们通晓《孝经》章句,匈奴也派遣子弟入学。济济一堂,洋洋大观,盛况空前!
例句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,师道兴盛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能看到。
在古代,师道兴盛的时代往往是文化繁荣的时期。
提示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多用于形容教育事业的繁荣
分类
反义词

暂无相关内容
该成语暂未收录谜语或故事,我们会持续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