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详解

忧国奉公

yōu guó fèng gōng

释义

忧国: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;奉公:奉行公事。形容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,尽心尽力地奉行公事。

出处

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赵惠文王十六年,廉颇为赵将伐齐,大破之,取阳晋,拜为上卿,以勇气闻于诸侯。蔺相如者,赵人也,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。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: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;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计未定,求人可使报秦者,未得。宦者令缪贤曰:“臣舍人蔺相如可使。”王问:“何以知之?”对曰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,臣舍人相如止臣,曰:‘君何以知燕王?’臣语曰:‘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,燕王私握臣手,曰“愿结友”。以此知之,故欲往。’相如谓臣曰:‘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于君。今君乃亡赵走燕,燕畏赵,其势必不敢留君,而束君归赵矣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,则幸得脱矣。’臣从其计,大王亦幸赦臣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,有智谋,宜可使。”于是王召见,问蔺相如曰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”相如曰:“秦强而赵弱,不可不许。”王曰:“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”相如曰: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,曲在赵。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,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王曰:“谁可使者?”相如曰:“王必无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”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

—— 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
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。赵惠文王十六年,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攻打齐国,大败齐军,夺取了阳晋,被封为上卿,以勇气闻名于诸侯。蔺相如是赵国人,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。赵惠文王时,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。秦昭王听说后,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,愿意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和氏璧。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:想把璧给秦国,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,白白受骗;想不给,又担心秦军来攻打。计策未定,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,没有找到。宦者令缪贤说:“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。”赵王问:“你怎么知道他可以?”缪贤回答说:“我曾经有罪,私下打算逃到燕国去,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,说:‘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?’我告诉他说:‘我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上会面,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,说“愿意和你交朋友”。因此我知道他会收留我,所以想去。’相如对我说:‘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,而你受到赵王的宠幸,所以燕王想和你结交。现在你逃离赵国投奔燕国,燕国害怕赵国,势必不敢收留你,反而会把你绑起来送回赵国。你不如脱去上衣,伏在斧质上向大王请罪,或许还能侥幸得到赦免。’我听从了他的建议,大王也赦免了我。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,有智谋,应该可以出使。”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,问他:“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,可以给他吗?”相如说:“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,不能不答应。”赵王说:“拿了我的璧,不给我城,怎么办?”相如说:“秦国用城来换璧而赵国不答应,理亏在赵国。赵国给璧而秦国不给城,理亏在秦国。比较这两种对策,宁可答应秦国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。”赵王说:“谁可以出使?”相如说:“大王如果没有人选,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。城归赵国,璧就留在秦国;城不归赵国,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。”赵王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。

例句

忧国奉公,日夜操劳,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在抗洪救灾中,许多党员干部忧国奉公,冲锋在前,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提示

  1.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多用于形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公事的尽心尽力

分类

句法: 谓语
色彩: 褒义
结构: 联合式

近义词

忧国奉公成语

暂无相关内容

该成语暂未收录谜语或故事,我们会持续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