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详解
守株待兔
shǒu zhū dài tù
释义
株:露出地面的树根。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。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,不知变通。
出处
"宋人有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,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"
—— 战国·韩非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宋国有个农民,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。一天,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,扭断了脖子死了。于是,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,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。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,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。
例句
我们不能像守株待兔那样,指望不劳而获。(出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《寓言两则》)
在快速发展的今天,守株待兔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。
提示
- '株'指树桩,不是树木整体
- 常用来批评不主动努力,寄希望于侥幸的人
分类
句法: 谓语
色彩: 贬义
结构: 连动式

成语故事
守株待兔的故事
寓意: 不可将偶然现象当作必然规律,坐等其成终将一事无成
春秋时期,宋国有个农夫在耕作时,突然看见一只野兔狂奔撞到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。农夫不费力气得到兔肉,从此放下农具整天守在树桩旁,期待再有兔子撞死。结果田地荒芜,再没等到第二只兔子,反而成为全国笑柄。 这个寓言通过农夫把偶然当必然的愚蠢行为,揭示了墨守成规的荒谬性。韩非子在《五蠹》中引用此故事时特别强调:'今欲以先王之政,治当世之民,皆守株之类也',批判了脱离实际的思想僵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