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//胶柱鼓瑟的故事
成语故事

胶柱鼓瑟的故事

胶柱鼓瑟的历史典故
战国
教育启示
《韩非子》

故事摘要

乐师胶住瑟柱不知变通

故事全文

齐人好瑟,胶其柱而鼓之,不能成音。

战国时期,齐国有个乐师特别喜爱弹瑟。为了让瑟的音调固定不变,他用胶水把瑟的弦柱都粘死了。结果当他想演奏不同曲调时,发现根本无法调节音高,弹出来的曲子全都走调了。

这个可笑的做法被用来讽刺那些固执己见、不知变通的人。就像粘死弦柱的瑟无法调节音高一样,思想僵化的人也很难适应变化的环境。后世用'胶柱鼓瑟'形容拘泥固执,不知变通。

寓意解析

寓意

处事要懂得变通,固执己见只会适得其反。

应用场景

批评思想僵化、墨守成规的行为。

对应西方谚语

You can'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. (老狗学不会新把戏)

互动测验

胶柱鼓瑟讽刺什么样的人?
A
音乐造诣高的人
B
固执不知变通的人
C
喜欢创新的人
D
节约材料的人

相关成语

胶柱鼓瑟

jiāo zhù gǔ sè

胶柱:用胶粘住瑟上的柱;鼓瑟:弹奏瑟。原指用胶粘住瑟上的柱来弹奏,无法调节音高。比喻固执拘泥,不知变通。

更多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