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//束手待毙的故事
成语故事

束手待毙的故事

束手待毙的历史典故
春秋
军事谋略
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

故事摘要

宋襄公不击半渡终致败绩

故事全文

宋公及楚人战于泓。宋人既成列,楚人未既济。司马曰:'彼众我寡,及其未既济也,请击之。'公曰:'不可。'既济而未成列,又以告。公曰:'未可。'既陈而后击之,宋师败绩。

春秋时期,宋襄公与楚国交战。当楚军渡河时,宋国大将建议趁楚军半渡而击之,宋襄公却认为这不合'仁义'而拒绝;楚军渡河后尚未列阵时,大将再次建议进攻,又被拒绝。待楚军列阵完毕,宋军大败。

这个典故生动展现了'束手待毙'的愚蠢:在生死存亡之际拘泥于教条,错失战机,最终自取灭亡。后人用此成语批评不知变通、坐等失败的消极态度。

寓意解析

寓意

危急关头要随机应变,拘泥教条只会自取灭亡。

应用场景

批评在危机中消极不作为的态度。

对应西方谚语

He who hesitates is lost. (犹豫者必败)

互动测验

束手待毙的故事警示什么?
A
战争要讲仁义
B
战机稍纵即逝
C
兵力决定胜负
D
渡河很危险

相关成语

束手待毙

shù shǒu dài bì

束手:自缚其手,比喻不想办法;待毙:等待死亡。原指不设法抵抗或逃跑,坐等被杀死。现多比喻遇到困难或危险时,不积极想办法解决,而是坐等失败或灭亡。

更多内容